2007年1月30日 星期二

使用注意

1. 開機順序(假如沒那配備請自動略過)

  • CD-Player or DVD-Player or 電腦 or 隨聲聽 or MP3 player
  • DAC
  • 前級 or 多聲道解碼器
  • 後級 or 綜擴

2. 關機順序與開機順序剛好顛倒(假如沒那配備請自動略過)

  • 後級 or 綜擴
  • 前級 or 多聲道解碼器
  • DAC
  • CD-Player or DVD-Player or電腦 or 隨聲聽 or MP3 player

3. 關機後若要再開機,建議十秒後再啟動電源

更動或插拔器材的喇吧線,訊號線,電源線,或任何相關線材之前,請先將所有配備都關機

4. 緩開機或延遲輸出某些較高檔的配備的器材電源啟動後約7~25秒才開始作用來發出聲音,原因是為了做保護,避免開機時的傷害,因此請放心使用

5. 拆卸任何線材,請握住線頭來施力,不要直接拉線,避免斷線。

6. 若不知道自己需要的音量,請開機前先將音量控制旋扭,逆時鐘方向轉到底。啟動後在放音樂,逐步順時鐘旋轉音量控制,調整音量。

7. 暖機時間, 大約開機20~30分鐘後,才會達到最好聽的效果

8. 真空管機的管子壽命, 真空管使用壽命約3000~5000 hour(一天聽兩小時,可以聽4~7),使用壽命到了會讓聲音變得不好聽,發現後再購買做更換

9. 使用保險絲

  • CD-Player or DVD-Player2A
  • DAC2A
  • 前級:2A
  • 後級 or 綜擴:6A

10. 後級優先使用較粗的電源線,接到電源專線或直入牆壁插座。其餘配備使用較細的電源線,並接到電源排插。

11. 喇吧線正負端,可以正負反接。但後級上電後,絕對不能正負碰觸短路,以避免配備燒機。

12. 一台後級的一組喇吧輸出端子,只能接一組喇吧。

13. 訊號線或數位線的輸入與輸出端,優先以接頭端可見的箭頭來辨識,若沒有就以線材上的印字來辨識,若印字的順序從左到右,就表示線材左邊那端的接頭是輸出端。

14. 類比訊號線以及喇吧線, 所使用的左右長度要一致避免因為不等長導致聲音有些微差距

15. 使用卡拉OK系統,麥克風別靠喇叭太近,小心敲擊到麥克風時,或音量過大,造成瞬間燒毀喇吧中高音單體。

16. 基本上,前級音量優先使用旋鈕控制,因為遙控的聲音較差。

17. 還沒run in的音響系統,大約要連續聽1~3個月後才會達到最好聽。

若已run in過,但很久沒使用,大約要聽1~8小時後才能恢復。

18. 若使用Mp3 PlayerCD隨身聽,PCNotebook電腦的內建音效輸出,強力建議更換成CD-Player,電腦PCI音效卡或獨立供電之外接USB音效卡。以避免聲音過於模糊。

19. 器材或線材不小心被水或飲料潑到時, 請立即關機, 用微濕抹布將其擦乾, 在用電風扇吹乾
等待幾天後確實風乾了再啟動, 以避免走火燒機

晶體擴大機該選擇A, AB, D 類?

常見的種類有分三種


1. AB type晶體, 大約是30~500W, 大多是高解析大動態

2. A type晶體, 大約是10~100W, 純厚有韻味, 燙, 機殼高達50~70度

3. Tube, 大多是1~30W, 非常甜美, 管子也超燙, 約80~150度, 有3000~5000h的使用壽命, 時間到就要換管子,

4. D type晶體, 大約是200~1000W, 體積小, 低溫很省電, 高解析大動態高定位, 但口味屬於中性沒味道, 關於D type的文章可參考 跨世紀的擴大器-概論篇

AB type最常見, 因為用料的規格可以最省, 也最省電, 而A type跟AB type的最大不同是在於偏流的控制, 也就是說相同的瓦數, A耗的電量是AB 4倍,

還有一種是動態A/AB type混合機, 動態小的聲音就由A功率放大, 另外由AB功率放大

聲音好不好聽, 與功率瓦數並沒有絕對的關係, 較低瓦數的A type與Tube, 有時反而常比AB type貴, 功率也該看平均輸出, 而不是看瞬間最大輸出, 還要看輸出電流, 這樣才準

晶體擴大機該選擇A, AB, D 類?

A與AB都屬於傳統的類比功率放大, 前文所述最大不同點在於偏流的方面,

A比AB類功率消耗高很多, 好處是放大更不會失真, 缺點是吃電兇, 太燙了

因此除非是發燒友, 不建議去玩A類AMP... 大機殼的機子, 熱起來就跟小烤爐一樣,

沒有一個冷氣機, 很難伺候... 當然冬天很好用啦

AB純真度就比A低了一點, 但很好的AB, 自然有方法可以補救, 效果也相當不錯

現在更厲害的是D類, 採用類比轉換成數位, 放大後再還原成類比的方法, 當然消耗的功率非常低,

許多家電或是手機都是這種方法, 理論上來說, D不可能比A或AB好,

因為數位類比之間的轉換, 都一定會造成失真

但就是有廠商有辦法, 盡可能達到不失真的效果, 賣的還是高價廠機

就期待未來能發展到什麼程度吧

管機或晶體機的選擇

管機或晶體機的選擇

AMP的最早起源是真空管, 大約到70年代以前, 都是真空管機的天下,

之後由於電子革命, 晶體能穩定而且低熱, 功率大, 快速大量生產等等好處,

譬如拿頻譜儀來測量, 就可以看到, 管機功率放大的失真, 幾乎是逃不掉的問題, 管子也有壽命,

因此晶體馬上取代了真空管,

到了90年代以後, 人們開始懷念真空管的味道, 於是許多偏中高價位, 針對玩家的產品就出來了,

管機的特色是很有韻味, 晶體機的聲音較冷, 動態解析較高,

(但這並不是定論, 也有管機帶有晶體機的口味, 反之亦然)

因此有一種很好的方案, 就是前管後晶, 前級做調味, 後級忠於原味的放大,

從互相競爭變成互相合作的搭配

數位傳輸的選擇

學電腦的, 直覺上都會覺得光的傳輸很難被影響,

很難出現data error, 所以效果會是最好的,

但原來的數位資料是電訊號, 現在要轉成光訊號, 到DAC後又要轉成電訊號,
會造成很高的jitter, jitter對效果的影響等同於data error
因此, 如之前所討論的, 效果反而會是最差,
除非傳輸距離很長, 長達數十公尺以上, 不然盡量使用電訊號的傳輸方式

  1. 光碟 -> I2S資料 -> DAC
  2. 光碟 -> I2S資料 -> encode SPDIF 資料 -> 同軸傳輸(RCA, AES/EBU, BNC) -> decode SPDIF資料 -> I2S資料 -> DAC
  3. 光碟 -> I2S資料 -> encode SPDIF 資料 -> 轉換成光波 -> 光纖傳輸 -> 轉換成電波 -> decode SPDIF 資料 -> I2S資料 -> DAC

同軸又分成RCA與BNC, BNC是50/75歐母, RCA是75歐母,
BNC電容效應比RCA小, 地端先接觸, 更適合數位資料的傳輸, 但比較少見

I2S具備了時機校正碼, 所以可以輕易解決jitter這問題, 無奈並沒有廣泛的使用於外部數位傳輸上

大致上等級是
I2S > 平衡數位 = 同軸BNC數位 > 同軸RCA數位 > 光纖
用更好的傳輸方式, 不見得花更多的錢, 但效果可能比換配備更有效

總之是多個香爐多個鬼...

平衡與非平衡

平衡與非平衡

可能很多朋友都不知道什麼是平衡?

其實大多數的低價音響 , 以及幾乎所有的家電音響, 都只有提供非平衡,

平衡的用途在於, 它是使用非反性與反相的2條路徑傳輸,

當訊號受到干擾時, 2條路徑受到的干擾都一樣, 就可以用抵銷的方式處理掉, 這樣就等於有很強的抗雜訊能力,

這麼好的話, 怎麼都不用平衡呢?

問題在於等於要做兩個處理, 也就是模組成本貴一倍...

另外家庭用途不會有這麼長的線材傳輸路徑, 也就是干擾不會這麼嚴重,

所以就幾乎都是非平衡了

DVD-Player, CD-Player, 與轉盤的差異

DVD-Player, CD-Player, 與轉盤的差異

DVD-Player功能這麼多, 音樂與影片通吃, 甚至還可以播放mp3,

CD-Player只能播放音樂, 轉盤就更誇張, 很多只能純數位輸出,

但怎麼功能越少的, 體機越大, 重量越重, 價格越高?

答案就在於SPDIF音樂資料並沒有做校時的處理, 就算資料都一樣, 卻因為處理的時間誤差, 效果就差很多

即時讀取能力, 傳輸的能力, 消除時基誤差的能力, 電源供應的品質, 以及防干擾的等等能力,
轉盤大於CD-Player, CD-Player大於DVD

同樣都是當作數位輸出到同一台DAC, 通常轉盤的聲音最有氣勢與那個質感, CD-Player聲音較溫和, 也還不錯, DVD-Player聲音就乾了許多, 不過也已經比一般組合音響好啦, 再補上一個DAC, 相信效果可以達到一個程度

聲音的評價

各種電子音響樂器配備都有很多種不同的口味,
那要如何評斷它的等級呢?

1. 價位
這是一個好方法, 通常越貴的越好... 不過被騙了錢也說不得準

2. 雜誌的評比
這也可以當參考, 不過唬人的也很多

3. 自己評斷
這大概可以斷定大致上的分數, 但要培養出這種一聽到聲音就知其音質的等級,
得要磨好一段時間, 建議可以多去聽音響展, 或是多去聽現場演奏會

畢竟音響還是以模仿演奏為主, 100分的效果就是原音呈現

(裡面有展示兩支喇吧超過100萬, 每個展示廳都能有效隔音的才算音響展, 否則都只是家電展)

一個配備靠音質可以達到hi-fi的高分,
但若要晉級到hi-end得要靠魅力的分數,
音質是它的骨架以及肉體, 魅力有如是它的靈魂,
其他特色像是重低音, 音場動態等等特色, 就屬於重要但非必要的末節

4. 去網路與網友討論
網友的意見通常都滿踏實的,
有興趣的話, 剛開始最推薦這種方法

5. 還有幾個簡單招數可以測試音響的等級
聲音開大時, 低音結實有力
聲音開小時, 高音仍很清楚
聽歌時, 能明確的感覺歌手的位置在正中間, 甚至可以指出嘴巴的位置

為什麼前後級分開

為什麼前後級分開

為什麼需要選擇前後級分開, 而不綜擴一次解決, 省去一組線材, 免去搭配的問題, 省體積也比較便宜?

前級無用論?

為什麼要有前級? 前級主要的功能在於控制音量, 以及將小訊號變大

最早在LP黑膠的時代, LP-Player輸出的電流太小了, 於是要用前級放大,

問題是到了CD-Player的時候, 輸出電流已經夠大, 不需前級來做這個功夫

控制音量功能, 只要補一棵VR就好了, 因此有很多綜擴, 其實只是後級加上一棵VR

但很神奇的是, 多個香爐多個鬼的道理在這邊行不通,

聽過太多次, 有前級與沒前級的效果, 就是明顯有差!


又, 往往好的前級與後級, 體機都太大了, 難放在同一台機殼裡面,

而且可能後級很燙, 整台機殼熱烘烘, 會影響前級的運作

通常前後級所需要調音的電源線也不同, 但綜擴就沒辦法分開調音到最佳化,

最後還有個原因是, 因為前級往往是拿來調音用的,

每個人的口味都不一樣, 要能方便變換, 才會達到發燒玩家的需求啦

家裡有小大人的顧忌

家裡有小大人的顧忌

這麼大, 又重又燙的配備 , 放在家裡, 難保不會有小朋友踢到, 碰到, 造成傷害

所以選喇吧時, 落地喇吧與地板的接觸面積要大, 書架喇吧要放在電視櫃上了

不使用管後級, 配備最好放在電視櫃或音響櫃裡面

若使用真空管amp, 最好管子有機殼或金屬防護網或柱子來保護

總總防傷害措施, 難免會傷害聲音, 但自己的寶貝才是最該疼愛的 :-)


音響器材的外觀色系選擇

音響器材的外觀色系選擇

先聲明一下, 外觀色系是很主觀的, 每個人口味差很多,

訊源或AMP機箱, 主要分成

1. 不銹鋼銀色, 這通常是管機用的機箱, 搭配管子非常高貴又顯眼, 但有時不銹鋼的太刺眼了...

2. 鋁銀色, 比較不顯眼, 屬於陪襯的高貴路線, 看過很漂亮的鋁原色

3. 黑色, 我的最愛, 高貴又顯眼, 而且又不刺眼, 但奇怪的是, 小機箱或大機箱用黑的都愛, 就是不喜歡黑的中機箱(大約高度是10cm)

4. 面版是鋁銀色, 機箱是黑色, 既然鋁黑都各有人愛, 就來個大綜合, 也是不錯的搭配

5. 金黃色, 這通常是日系機種較愛用, 有點聳, 可是也能很高貴, 就看設計機殼的功力了

6. 木機箱, 這通常也是管機用的... 很少見

喇吧主要分成

1. 合成皮, 便宜又大碗的顏色, 常是不喜歡但還可以接受的評價

2. 深色木皮, 適用於小喇吧, 也有人喜歡大喇吧用深色木, 但我覺得比較有視覺壓力, 會不舒服

3. 中色木皮, 適用於中小喇吧, 萬用型木色, 很舒服

4. 淺色木皮, 適用於大中小喇吧, 個人偏好中色和淺色, 如果在多層烤漆, 那就漂亮極了!

5. 鋼琴黑烤漆, 鋼烤黑是萬用型顏色, 非常高貴, 唯一缺點是灰塵一堆起來就很明顯了... 個人偏好將喇吧視為自然家具的一部份, 因此還是比較喜歡木色系

6. 鋼琴白烤漆, 這較少用, 通常是小喇吧用的

開關機的順序


一般完整的配備是
訊源 -> DAC -> 前級 -> 後級 -> 喇吧
訊源 -> DAC -> 耳擴 -> 耳機

訊號的來源從左到右, 開機的順序也從左到右,
關機剛好顛倒過來, 從右到左, 否則會有關機的電源衝擊波

電腦使用的就單純很多
音效卡 -> 電腦喇吧
音效卡 -> 耳擴(可能沒這台配備) -> 耳機

注意, 最後喇吧接線到後級時, 為避免正負短路燒機, 後級一定要處於關機狀況
接耳機或電腦喇吧時, 耳擴或音效卡用的電腦 最好也在關機狀態,
不然先把音量調到最小在接, 避免傷害保平安 :D

為什麼要暖機?

跟汽機車一樣, 得開機一段時間後, 才能讓所有的零件達到穩定的溫度, 以及穩定的運作狀況, 達到最好效果

暖機時間,
1. 訊源, 通常是開機10分鐘~半小時才能達到最佳狀況, 很難講...
2. AB類晶體AMP, 通常20分鐘就搞定, 也有到40分鐘
3. A類晶體AMP, 大概要30分鐘~1小時
4. 真空管AMP, 也要20分鐘~1小時

像訊源或前級這種配備, 待機狀況下吃的電只跟一支燈泡差不多...

全部配備全力運作, 開機8h, 也不到4度電, 更何況大多時候連一半功率都不到
除了後級/綜擴外, 其他配備使用一個月, 全部耗損不了幾度電

要是不計較些微電費, 關機只要需關耗電較兇的後級或綜合擴大機, 或是有使用壽命的管機, 除了可以讓配備盡快恢復成最佳效果外, 啟動配備的速度也很快, 因為只要開關一個配備

但現在標榜要節約能源了, 可以在要出遠門或晚上睡覺時全關

認識DAC

數位類比轉換器, 就是將數位的音樂資料轉換成類比音樂資料,

其實音效卡或cd-player裡面也有DAC的功能啦, 但假如把這個最重要的一塊模組,
放到另一台獨立穩壓供電, 防干擾, 緩衝處理等多種功能的配備去
通常將音效卡或DVD-Player接上一台DAC, 改善的效果會大吃一驚

為什麼要Run in?

所有機械配備或是電子材料都有run in的需要, 就像是機汽車的run in,

run in前後的效果往往差距非常大, 尤其越高檔的配備差越多,
但即使是一般電腦用的低價配備, run in也一樣有效果,

1. 若非特殊設計, 線材的材質是沒有方向性的,
也就是說哪一端當輸入或輸出都無所謂,
但是限於接地, 以及電流影響的材質方向一致性,
所以還是會有個固定的輸入端與輸出端,

線材run in通常是1天就可以了, 我會把電源線拿去接在電腦上run in
各種訊號線要接上正在開機的前置與後置配備才能奏效

2. 訊源的run in, 這通常要1週
訊源要接上正在開機的前置與後置配備才能奏效

3. AMP的run in, 這通常要1週~1個月
同樣的也要接上正在開機的前置與後置配備才能奏效 

4. speaker的run in, 低價的電腦配備大約3天, 高檔的音響要1個月~半年... :(

5. headphone的run in, 也跟speaker的run in時間,
但它不能像speaker能長時間的run in, 否則震膜會受損, 大約一天只能跑8小時

speaker以及headphone使用的震膜, 比較需要大範圍的頻率變化測試,
譬如白雜訊, 連續波, 或是不連續波等等
建議將音量放到比平常聽的還大一點,

可以將其中一支喇吧的喇吧線, 其正負端子反接,
然後兩支喇叭面對面, 緊貼著, 這樣讓音波互相抵銷, 傳出來的音量就小很多

最後用棉被或泡棉將其包住, 避免吵到別人

最後推薦一個run in程式, 很好用喔!!
http://shijimicai.home.sunbo.net/xfile.php?xname=BPRHD01&fname=/AXBabyv11.rar&download=1


選擇自己的口味

每個人追求的音色就跟每個人追求的菜色一樣,

很難有個確定的答案

有人說現場演出是最棒的, 但許多次的實際聆聽經驗是,
假如現場的amp以及speaker不夠好, 或是座的位置不夠好,
那還不如回家聽好的音樂配備

大致可以分幾點來說明
1. 好聽並不代表聲音很平衡, 可能特性集中在某些區段, 剛好又聽那類型的音樂恰到好處
2. 高低音延伸的很開, 也不代表聲音很平衡, 中間可能有凹陷
3. 頻率響應很平坦, 這聲音是否很平衡就見仁見智了, 因為很可能是什麼都不強, 很多高檔配備, 也只是集中在每個區段的超強表現

可以先最簡單的找出自己口味的方向
1. 喜歡聽歌聲, 爵士樂, New Age等輕音樂, 以質感, 魅力為主要目標
2. 喜歡聽國樂, 古典樂等樂器演奏, 以質感, 解析度為主要目標

接著在找出自己較注重的細項特性, 這點比較難有個標準, 不過可以將大致分成幾點
1. 質感, 擬真, 細膩度, 聲音密度, 抱歉這點不好描述... 但卻是最重要的, 質感不好, 其餘都不用談了, 彷彿真人在你面前唱歌, 各種樂曲也像真實樂器演奏出來
2. 魅力韻味, 要很有味道, 要唱到你的心坎裡, 這點很難搞, 往往一個器材單靠魅力就可以單挑大局
3. 動態力道, 速度的快慢, 這也要拿捏得很好, 過與不及或落得很難搭配
4. 細節清晰, 很清楚的聽到每個細節, 譬如歌聲的吞口水聲, 呼吸聲都要清楚
5. 音場, 高低音下上延伸的程度
6. 空間感, 能表現出演奏空間就在你面前, 深度與寬度表現的夠好
7. 音源位置, 前中後
8. 音源的層次分離度, 各種音源聲音能夠清楚的辨別出來
9. 定位, 能清楚知道每個聲音的發聲位置, 例如歌聲, 除了來源方向, 還要明白的指出歌手嘴巴的位置
10. 高中低音的表現搭配, 以及音量平衡, 低音很結實不是散掉的聲音, 高音很延伸的很高, 卻不刺耳, 中音不能有凹陷
11. 堂音, 殘響, 這做到好, 不太容易... 有時靠的是真實樂器或試聽空間才有辦法表現
12. 軟硬的程度, 太軟或太硬都不合適, Q度, 很有彈性的聲音
13. 厚實的程度, 偏瘦還是偏厚
14. 溫暖的程度, 偏冷還是偏暖
15. 背景雜訊

購買配備的優先考慮與預算比例

推薦購買順序是,
1. 喇吧/耳機,
炒菜的技術和工具, 第一考慮的當然是這,
若其他配備好, 若這配備爛, 那是聽不出效果的,
但若這配備好其他配備差, 那馬上原形畢露

2. 擴音器AMP,
把菜料準備好, 整理加強炒菜的方法, 與喇吧/耳機有很密切的關係

3. CD-Player訊源/音效卡, 裡面都有DAC的組件了
如何理解最棒的菜譜, 與DAC有很密切的互補關係,
兩者至少要一個強

4. DAC,
若覺得CD-Player夠強了, 也可不必買這專用DAC,
但若是音效卡, 那有DAC和沒真的差很多...
調整與確定菜譜, 指揮炒菜

若是電腦玩家, 建議還是把錢砸在DAC上,
因為強的CD-Player可以佔掉DAC的功能,
但即使再強的音效卡, 面對DAC還是豪無招架之力

5. 電源配備
電源線和供電器是提供最好的菜料, 濾波排插是把雜質洗掉
如何把雜質洗掉又不傷菜色, 也是要有相當功力才辦的到

6. 訊號線
多加點調味料 :) 有時調味料放對了, 效果如同畫龍點睛

7. Music CD
菜譜, 買不完的...:(

要煮道自己喜歡吃的菜, 還真不容易啊...


接著要分配預算在每個硬體配備上, 每個人需求不同, 但一般建議是大致維持一個比例
喇吧:擴大機:訊源:線材等配件 = 4:3:2:1
通常是雖不中也不遠矣...

其他網站

音樂配備的網站

andaudio: 國內最大宗的耳機討論區
http://www.andaudio.com/phpbb2/index.php

Audiophile Music Pleasure Map: 一堆玩家高手的討論網站
http://www.joyaudio.idv.tw/forum

DiyZone: 國內最大的diy套件供應中心
http://www.diyzone.net

myav: 國內最大的音響討論站台
http://www.myav.com.tw/vbb221/index.php

極緻音響工坊: ULTIMA系列擴大機的發源地
http://www.euleitaudio.com/

角錐, 水平儀與花崗岩石板

腳錐

主要用途是緩衝震動, 放置在較震動的配備上, 譬如喇吧或轉盤, 但也有人放在AMP, 說會減少變壓器的震動

分成很多種, 主要可以歸類成兩大類,

  1. 軟性, 磁浮墊, 用磁力來懸空,
  2. 硬性, 主要有木塊墊, 石墊, 金屬錐, 陶瓷錐

根據經驗是有墊有差, 通常是低音會更好, 聲音更結實

但墊更好的角錐, 是否效果會更好? 這就很難講了, 要很可能要看器材的震動狀況, 以及角錐的搭配

角錐的擺放方法, 通常是在最重心的左右兩側, 各放置一個角錐, 延伸出去的三角形頂端放置第三顆,
至於每個角錐要正三角還是倒三角站立, 是各有優缺點, 都可以試試看, 假如聽不出來就恭喜您不用再試了

水平儀

地板磁磚, 或音響架, 很可能並不是水平的, 因此對於CD-Player等配備的影響很大, 需要水平儀來做調整, 在B&Q或大的五金行都可以買的到

花崗岩石板

花崗岩是硬度僅次於鑽石的石材啦, 放在喇吧轉盤或下面, 效果跟腳錐差不多, 還可以當作裝飾

放個重物在喇吧上, 譬如啞鈴或書本, 可以減少喇吧的震動, 也會有幫助

壁插與電源排插

壁插與電源排插

換電源線前先換這個牆壁插座吧! 雖然說電源專線才是王道, 但許多人的環境並沒辦法拉電源專線,

在這種狀況下, 就換壁插與電源排插, 本來的設計是給工業, 醫院, 或發燒音響使用的壁插,

因此它的特色是咬合的非常緊, 要不然醫生不小心把器材電源座給踢掉就慘了!

當然裡面會有隔離以及高純度, 銅銀銠金屬等設計

廠牌有很多種, 我的經驗是有換差很多,

換下去, 電源公頭與壁插的咬合度跟一般家用插座就差很多了, 有時要拔出來還得費點力氣

換更好的就不見得符合CP比, 就看每個人的考慮了

壁插價位大致是$500, $750, $1000, 以上... 前文有提到使用價位未必與效果成正比, 請自我衡量了
Cooper/HUBBELL: 特色是中低音比較強, 偏厚實有魅力
ATL: 很平均中性, 動態大, 是監聽或測試用的好排插
Furutech: 高音強, 屬於清新飄逸較細膩的那種類型

參考更換電源插座之安裝步驟
更換牆壁插座 DIY
記得先將上游的NFB無融絲電源開關給關閉喔! 避免觸電甚至走火! 水火線要能辨別清楚, 避免漏電!

讀以下文章前, 可以先讀這篇 玩電源

電源供應配備分成

1. 電源排插

這是最傳統的電源供應配備, 與所使用的一般電源排插一樣,
主要不同在所使用的插座, 線材與其電源公頭, 金屬機殼, 都是有相當水準,

2. 濾波器

比起電源排插, 還多了吸收過濾雜訊的電路或物理物質
主要是給數位配備使用, 螢幕也會有效果

3. on-line ups

UPS有分成兩種, off-line, on-line,
off-line是電源流過時做個檢查, 假如供電穩定就by pass,
on-line就是輸入電源重新處理至電池, 電池再以穩定的電源供應出去

玩電腦的直覺都想說, UPS應該是很好的供電,
但實際上, off-line就有一個過濾的動作, 導致沒辦法很動態快速的供應電源
導致聲音非常的乾澀

on-line的電池也有一個最大的負載, 因此沒辦法給予power amp足夠快速的電力, 只能使用在數位配備上,
而且本身的電力轉換, 產生了很高的電磁干擾,
因此除非是專門為音響設計, 就不推薦使用, 而且on-line UPS也不便宜阿,
又重達10~30kg, 還每幾年就要換電池 :(...

最棒的建議還是直接弄個小型發電機, 挖哈哈!

4. 電源補償器/無效電力補償器
這使用的人似乎不多, 前文"玩電源"有提到, 請去google爬文了 :(

5. 平衡式電源器

參考 音響獨立電源專線+平衡式隔離變壓器

平衡式電源供應器
平衡式電源供應器/交流電淨化器

照道理效果最好的應該是這款, 只是價格最貴了

音響架

音響架

效果很好又最便宜的方案, 就是放在地板上啦, 問題是空間沒這麼大, 這時就要挑選適合的音響架了

針對不同需求, 以及空間來選擇自己的音響架,

1. 假如要放電視, 就需要很寬, 120~150cm以上的2~3層音響架, 也就是具備電視櫃的功能

2. 純粹置放音響配備, 就需要4層, 寬約50cm的音響架

最下面那層達到25~30cm以上, 其他20cm左右即可

材質方面又分幾種

1. 金屬支柱, 搭配強化玻璃板, 建議厚度要到8mm, 或是木密集板, 建議厚度到18mm, 較容易與裝潢搭配,

某些款式的設計, 視覺上很有前衛高質感

通常無牌的很便宜, 有品牌的這種款式, 還是很貴的...

2. 全部實木, 這是較貴的方案, 音響的效果不錯, 視覺上較有古典樸實的風味

擴散板

擴散板

相信各位去音樂廳聽演奏時, 看整個音樂廳的上面天花板或左右與後面的牆壁, 都不是平坦的,

是建置各種規則或不規則, 凹凸不平的木板, 可能以為這是一種裝潢,

實際上並非如此

聲音要好聽, 音波就是做到好的平均反彈與吸收, 於是在建置音樂廳時, 得要用測量儀器來做調整,

盡可能讓每個位置, 接收到的聲音都一致, 於是就需要擴散板與吸音棉做輔助了

擴散板的主要用途作為反彈, 於是通常是在喇吧後面, 左右牆壁與上方天花板使用, 後方是放置吸音棉,

針對每個地方的調法不一樣, 在一般家裡房間或客廳, 沒辦法用音樂廳這麼大的陣仗,

可以選擇床或書櫃作為吸音, 喇吧後方放木質擴音版, 或後牆貼竹片纖維壁布

牆角可以放吸音柱來減少駐波

供參考

電源專線

電源專線

這幾篇寫的夠完整啦, 所以先看過做個基礎

幫音響拉一條電源專線吧
電源十要
聆聽室電源處理專輯
聆聽室電源處理 再深入研究

電源處理對聲音的影響力非常大, 這一定要好好研究
電源專線主要的目的, 是讓電源供應更乾淨, 達到更穩定的電壓,
從配電盤或無融絲開關拉出來後, 那條電源線就僅供那台配備使用
電源專線能給予盡可能不受干擾的獨立電源,
往往效果比使用一條高檔的電源線更有效

材料的重點在於無融絲開關(NFB),
末端NFB的影響比前端來的大, 至少要是士林電機的工業版本, 更好是三菱,
更棒的就是富士, 內阻非常低!

專線可以使用很容易買到的太平洋, 動態大解析高, 但偏冷硬
或是VCT, 解析沒這麼高, 可是魅力和質感較棒

另外, 建議消耗功率越多的配備, 譬如Power AMP, 或重低音
使用從無融絲開關拉出後較短的電源專線,

還要注意總開關那邊要做到"負載平衡",
就是說總開關出去的單向三線式, 那兩條電源線路, 耗損的電力要盡量一樣, 以達到省電
詳細請看前文post所引述的文章

拉一次電源專線, 材料費應該可以在一萬元以內搞定,
假如住家附近區域供電, 在很穩定的狀況下, 幾萬元的高檔電源線都可以省下來啦!

來個重點摘要

0. 考慮到安全性, 請有執照的電工來施工, 走火是很危險的
1. 室外電表->配電盤, 對外的總電源線使用 14 or 22mm
2. 配電盤->數位配備 3.5mm or 5.5mm
3. 配電盤->類比配備 5.5mm or 8mm
4. 末端NFB使用20~30A, 也挑選較好品質, 至少是工業水準
5. 專線, 電源母頭, 或是配出去的壁插或排插, 都使用較好品質, 至少是醫療品質
6. 家裡不要使用日光燈
7. 找個線身軟一點的款式, 太平洋電纜線就不錯用了
8. 為了盡可能減少干擾, 最好每台配備都一條專線, 至少數位與類比配備要分開, 也就是至少要拉兩條
9. 允許的話, 就打金屬地樁來做完美的接地處理, 但台灣大多是公寓或大樓, 較難辦到

不過... 得要先有自己的家, 否則很難這樣玩吧...

VCT電源線材

VCT電源線材

VCT是很不錯的電源專線, 因此也被拿來作為最便宜, 又大碗的電源線啦,

口味偏溫暖中性, 其他特性不算傑出, 但就算拿其他一兩千的廠線來比較, 也不會見得贏它,

要不然也不會有這麼多人推薦用它做電源專線了, 在搭上還可以的電源公母頭與NFB,

就可以省了很多高檔電源線的錢啦!

Mogami線材

Mogami線材

http://www.mogamicable.com

除了mogami喇吧線與電源線之外, 其平衡與平衡訊號線, 以及數位線, 可以說是低價中的最佳選擇,

買過好幾款$100~200/m左右的線材, 就是它的聲音最好, 動態大, 解析也不差, 偏暖

原來設計就是給錄音室用的, 所以大多款式也很中性

 

假如不知道要用啥線, 買它一定準沒錯

Supra線材

Supra線材

http://www.jenving.se

這款線材在台灣的知名度不高, 價格也不算便宜, 但切開一看就知一分錢一分貨, 用料非常紮實,

用過的感想是很中性, 電源線的動態很大, 數位線偏溫柔高質感又高通透

如何選擇最適合的電腦訊源

如何選擇最適合的電腦訊源

隨著現在多媒體資料來源的成長, 使用電腦是最方便的(但不代表容易), 所以很多人就把電腦當作訊源啦

電腦訊源有很多種, 內建音效卡, PCI音效卡, USB外接音效卡

內建音效卡就不用講了, 效果太差了, 就算拿一張$500左右的PCI音效卡, 都可以將之打的死死

尤其是Notebook內建音效卡, 常常都受到嚴重的干擾

PCI音效卡自然是王者了, 因為先天來說, USB傳輸媒介並不很適合傳輸即時性的音樂資料,

通常分成$500~2000, $3000~5000, $6000~8000這些等級的話, USB音效卡大概只能跟低一個價位的PCI音效卡來比,

可是USB很方便, 所以Notebook使用者只能用USB外接音效卡啦

至於該選哪一牌呢? 個人認為目前最便宜大碗的就是EMU 0404,

由於電腦內部的體機有限, 又受到嚴重電磁波干擾,

花在多的錢買更高檔的音效卡, 大多只是錄音與編輯功能的強化, 其數位輸出並不會有明顯的長進,

因此弄個夠好的數位輸出音效卡之後, 該把錢放在DAC上,

PCI音效卡+DAC, 才是電腦訊源的王道

最後總結一下
1. NoteBook, 又常移動使用, 建議用PCMCIA音效卡,
2. NoteBook, 較少移動使用, 建議用USB Audio Box
3. 使用PC, 常玩game以及看電影, 用創巨的音效卡
4. 使用PC, 聽音樂為主, 考慮EMU或德國坦克的音效卡
5. 使用PC, 聽音樂為主, 又常使用不同台PC, 可以用USB Audio Box
6. 使用PC, 聽音樂為主, 又想一次攻頂, 就用中高價位, 具備同軸數位輸出的音效卡, 加上DAC

USB DAC

USB DAC

電腦的音效裝置有幾種選擇

1. 音效卡, 常見的方案

2. 音效卡+DAC, 效果最好的選擇

3. USB DAC, 給Notebook使用的最好選擇

4. DAC+USB module, 就是DAC再補上一個USB訊號接收模組, 就是SPDIF與USB的音樂訊號都可以接收

5. onboard音效裝置, 效果最慘

因為Notebook受限於體積限制, 只能使用外接的音效裝置, 只能選用PCMCIA音效卡或USB DAC,

好的USB DAC是由外部供電, 低音會明顯得到改善, 但受限於USB傳輸規格並不即時, 產生很大的jitter, 因此效果還是比DAC差一些

方便還是很重要啦, 就看需求來取捨了

寶三

大寶三號


使用的是某OP放大, 中低音表現還滿強的, 動態又大, 但高音就偏弱, 質感也不算很出色,

拿來打電動看電影很合適, 聽音樂的話, 補強後的效果也不賴喔 (當然有一些方法可以補強啦)

機箱方面的面積較大, 約40x40cm, 這也是稍微詬病的一點

但當初套件的價格... 沒話說的超值, 大寶系列一向以非常超值著稱

LSTB

LSTB

俗稱小草莓, 聲音細膩, 空間感不錯, 質感也不賴, 缺點就是可能是前級部分使用管機, 大概在40cm以內能聽到一點嘶聲,

另外推力不夠, 才25W, 稍微難推的喇吧就沒辦法啦

但以這個價格能有這個表現, 機殼又滿漂亮的, 非常超值!

M7C

M7C

這台是Marantz經典作品的仿製版本, 40年前賣約3000 美金, 以現在來說還是很大的數字了, 更何況當年...

道道地地的濃郁管味, 但又不是老人聲, 其他特性表現還都不錯

有機會一定要品嚐看看, 非常適合聽歌

Grounded Grid

Grounded Grid

這就是有名的GG前級, 是管機, 可是口味很接近晶體機, 等於是兩者的好處都具備,

聽過的感覺應該是, 帶有管機味道的晶體機了, 個人認為也是屬於萬能型的,

但要很有管味, 這台就做不到啦

它的電路圖竟然就在某真空管AMP書籍上

DB01



EU01 (最近重新生產EU01啦, 算是DB01的調整版,圖片來自mtlin兄)


DB01/EU01是非常有特色的前級, 動態/音質/細節/殘響/音場等都是極品, 但僻性重, 搭配不好只能算中等,

但搭配得好, 很可能讓人吃驚到只換一台前級, 怎麼會差這麼多, 可以說是集合管機與晶體機優點於一身的機子

聽樂器演奏與人聲都是萬能的, 但不屬於厚聲

Murano P-500S

P500S剛取出的第一個感覺是, 怎麼這麼輕阿, 不是說君子不重則不威?

搭上R38c感覺是口味跟leach 150很像,

暖機後, 非常中性, 解析很好, 形體感, 速度, 動態都不賴, 音場與定位是其強項, 細膩質感程度也超乎原來預期, 並沒有傳言中太冷硬的問題 (一定要暖機, 沒暖機前, 沒啥動態, , 暖機時間長達30min以上)

搭配8歐母喇吧時, 發揮220W威力不輸給150W ab type amp, 但重點是待機時才吃0.5W, 運作時吃4W, 省電到可以不用關機了

缺點方面就如普遍評價所講的沒有厚實的魅力, 但這有辦法與前置配備的搭配來做改善

拿leach 150比較一下, 由於leach 150使用了BHC濾波調味, 感覺形體感很立體, 魅力是厚實很有味道, P500S是柔中帶硬, 硬中帶柔, 讓人難招架, leach 150聲音的定位, 比較偏中低, 比較之下, P500S比較偏中高, 因此一些人感覺低音的量不算很充足, 但力道還算夠強夠低沈

口味不太一樣, 建議若是純聽音樂就選擇leach 150, 若有看電影需求, 可以考慮P500S

可參考以下兩篇文章
系出同門,各擅勝場的Murano P-1000S與P-500S後級
精益求精、更上一層樓的Murano P-1000S plus與P-500S plus

雙快槍

雙快槍 (Leach Super Amp)

若搭配的好, 這可以說是最高檔的DIY AMP了,

最令人吃驚的是, 電路圖是公開在網路上, 美國MIT教授leach的傑作

機如其名, 就是速度非常快的後級, 瓦數又夠猛!

中性, 所有特性都相當不錯,

跟leach 150比起來, 這台就猛多了, 較適合聽樂器演奏與看電影, 但歌聲表現也不賴

就看濾波那部分要怎麼選擇

sf106n

sf106n

這台滿變態的, 速度解析超高, 動態非常大, 又很中性, 絲毫不留情, 有點像是拼命三郎

聽樂器演奏的表現較傑出

拿來作為多聲道或鑑聽型AMP, 應該是最適合的選擇!

Leach150


leach 150單聲道機箱


拿大家常聽到的其他兩台low tim後級做比較,

sf106n是超高解析大動態,很像25歲的年輕人,年輕有為,理直氣壯,想到啥就做啥,

雙快槍就如其名,超快的聲音,像是35歲的壯年人,沈穩,抓住要害時,快狠準絕不手軟

相較之下,leach 150就很中性平衡,可以說沒有超強的特色,但卻都是上上之選,可以說是45歲的中年人,

老成有為,卻懂得中庸之道,於是就打算拿它作為聽機

聲音表現全能平均,低音結實力道很強,中音醇厚又能保持靈活,高音延伸的很好,纖細高質感卻不刺耳。

聽各種歌聲與演奏都很適合

它的電路是MIT教授leach設計的!

Phase120

Phase120

可能是當初量太大了, 現在每次看到中古價, 就覺得被低估了...

只能說市場是殘酷的 ~.~

口味就跟原廠機很像,

質感不錯, 解析與動態都不少, 速度也快, 口味Q

弱點是低頻雖有量, 但沒這麼低, 也就是說沈不下去,

猜想是日本機子, 先天環境受到空間與木質地板影響, 因此低頻方面的要求並沒這麼低沈

適合聽歌或一般性的音樂

GainClone

GainClone

這是最便宜的後級DIY解決方案, 以最少的零件達到還可以的效果

 

因為零件很少, 所以換每個零件的影響都很大, 玩調音很有趣,

受限於先天極限, 總不能要求太高啦,缺點就是高與低頻延伸度不夠,音質不算細膩

零件搭配得宜, 效果還算不賴,聲音算很平均

 

相信客倌絕對想不到原廠機的價格... 就賣個關子了

ProAC家族的回顧

ProAC家族的回顧

在有幸聽到台北信義區某間音響店,老闆熱情邀約大家視聽ProAC R40後,了結平生一個心願,於是就來寫一篇關於1SCR25R38R40各喇吧的聽感經驗回顧,在聽到R38 clone之後,就做個總結。

ProAC這一系列喇吧的音色口味,中性有點偏向光輝的黃昏,以高質感高解析大動態著稱,速度又能很快,音場透明感不錯,線條偏瘦,氣勢方面就沒這麼強,但又很耐聽。整體來說比較偏向音樂與歌聲,多樂器演奏方面就不算最強項。


1SC

規格18x24x31cm,重約8.5kgSensitivity 86db

優點: 體機小,聲音高質感

缺點: 左右聲音不一致,像是在各唱各的,低音弱,有點箱音

適用空間: 3~8

ProAC喇吧都不難推,但要推的好又很不容易。聽過原廠1SC與DZ one clone,以為其評價,是廠商作廣告跨大其詞。但曾有次在音響展中聽過廠商展示,真的是跌破眼鏡! 原來的問題都被隱藏住了,又把其專長發揮到淋漓盡致。只不過,那些前置配備又不知是花多少錢堆下去的了

這也算書架喇吧的傑作,敢打包票說一旦用了這款喇吧,就永遠不會有電腦喇吧或組合音響能比得上了。

體機並不大,但重量很可能超出預期,小心手滑!



R25
規格22x25x107cm,重約24kgSensitivity 86db

它是小弟第一款購入的DIY Clone喇吧,剛好又喜歡這種口味,就一路玩上來,

優點: 高質感,聽起來很舒服

缺點: 中音偏弱,高音突出

適用空間: 4~10

1SC雖然好,但無奈還是脫不了書架喇吧的限制。R25就介於書架喇吧和落地喇吧之間,具備兩者的優點,體機不大,又沒有書架喇吧的致命傷。不過還是沒辦法完全擺脫2音路的先天限制,中音偏弱 要是將高音輸入反接,會稍微改善這種問題,但已不是原來的設計的聲音,一些人會感覺怪怪的,是好是壞就見仁見智。原來DZ R2.5 clone評價頗兩極化,但我聽過與調音過很多對了,好壞差很多,要是能調整得宜,在配上一點音染的東西,我仍會認為它是C/P的最佳選擇



R38
規格24x34x124cm,重約38kgSensitivity 88db

優點: 很均衡,具備各種ProAC喇吧的特色與優點

缺點: 沒啥缺點

適用空間: 5~12

大多房間使用以上1SCR25兩款喇吧就很夠了,但聽過R38,才知道什麼是沒有缺點的聲音。在朋友那邊聽過原廠很多次,感覺上要推好並非易事。

終於這幾天拿到R38 clone,其木皮之美,一看到眼睛發光大腿軟掉,其聲音之悠,一聽到就乖乖掏出錢包不用猶豫,所以不用再拍馬屁了(~拍完了)。比起原廠,缺少的是中低頻的厚實,相較之下R38 clone的中低頻較鬆軟,說是壞事也不見得準,因為在小空間裡面,聽起來輕鬆舒服很多,沒一直碰碰叫轟耳朵,加上我也改了許多料(尤其在高音上),讓聲音變得很中性。

其高音的效果也要特別提一下,飆的很高,但聽起來卻很舒服,華麗又很有質感。

聽了許多次這四款喇吧的經驗是,喇吧要能達到極品,永久保存的程度,還是要三音路比較有辦法。中與低音的需求還是不太一樣,由兩顆單體分開解決,還是最佳解。



R40

規格36x43x160cm,重約120kgSensitivity 89db

優點: 延續R38的聲音,質感更高,聲音更Q,高低音延伸的更好

缺點: 一般家庭的空間沒辦法養的起

適用空間: 6~16

重頭戲來了,當時聽R40的感覺並沒有很驚豔,可能是受限於空間吧。覺得這四款喇吧可以描述一個音響界很有趣的現象,效果是等差級數成長,價格是等比級數成長。呵呵,不知有沒有讓各位耐心看到尾的看官失望了?但不管怎樣,R40仍然是王者,高低頻延伸就明顯比R38強了,聲音的定位也更清楚。

 

以上是小弟的ProAC家族聆聽經驗,除了以上四款外,還聽過另一款較低檔的書架喇吧(抱歉沒記型號),以及D25, D38, D80,照道理來說這些次世代的機型,應該會有更好的效果。很遺憾的是可能那時展示的店家或廠商沒有推好,並沒有將高質感大動態,甚至是特有的音色魅力表現出來...

TB小喇吧


TB小喇吧
 

體機約16x22x26cm, 重量約4.5kg

這可以說是最低價喇吧的傑作

體積不大, 很難想像它的效果有多好, 但搭上一台還不賴的擴大機

發出聲音的質感魅力, 以及空間感, 恐怕很多人會大吃一驚!

尤其這單體又是國人製的, 甚至在國外的diyaudio都獲得不錯的評價

 

全音域的好處就在中頻很連續, 要達到這種中頻的聲音, 可能價格比他高出5倍都還做不到,

在聽女歌聲方面尤其傑出

又不難推, 這台算是全音域中較難推的, 大概也只要10W amp就夠了,

 

好了, 馬屁拍完了, 說點壞話!

實際上在$10k的廠機hifi喇吧內, 它確實可以說是傑作, 但是超過這價位後就很難講,

尤其到了$15k以上, 要比它更好就容易了, 高音延伸不夠, 尤其在低頻, 量感不好... 先天的缺陷

但用來聽歌與大多的樂器演奏, 是最便宜的不錯選擇!

服務介紹

玩音響一段時間後,發現許多朋友,不論是不是音響玩家,到我那邊試聽後,再聽到價格,都只有一句來形容,蠢蠢欲動!

許多朋友忍不住也想敗一套。但大多人都不懂音響,於是順便也希望我能為他們服務 日子久了以後,小弟我不免有個想法:DIY機便宜又大碗,但問題是許多不是音響玩家的朋友,不知如何選購最適合自己的整套系統,來得到適合自己的聲音。

於是小弟我思考一段時間後,與一些朋友合作,提供一種結合式的服務,就是再結合音響店家的服務,提供朋友一整套的音響系統。

也建立此Blog,提供視聽參考與各種相關音響知識命名為好樂工坊。除了原意是喜好音樂,也可以是喜好快樂,好聽的音樂,愉悅的快樂等等多重含意。

服務的流程如下:

1. 針對朋友的空間,需求與預算,甚至是去做調音處理,設計出一套適合朋友的系統

2. 整套系統,包含所有線材,與必要或選購配件,一次到位

3. 提供視聽環境,建議盡量先聽過,才知道是不是自己要的聲音

4. 提供維修保固等售後服務

5. 有各種價位的最佳搭配,不用擔心買了高價位卻不適用的配備

6. 假如某些需求(譬如多聲道電影系統)需要廠機,也會有推薦的搭配名單,免去不知如何挑選適合的廠機款式

7. 若有朋友指定,或是某些狀況,需要其他好評的組裝師傅,所組裝的成品機,我們也會協助購買

本服務是希望在合理的價位,能有效的提供一套完整又量身打造的系統。因此整個系統表現,都會在我和合作伙伴的鑑聽之下,調整成不錯的一般性效果,達到大多數人的要求,才可能出貨。

聯絡資料:

電子郵件:ayler88@gmail.com
視聽地址:臺北,新竹。詳細聯絡資料請來信詢問
首要閱讀:如何快速選擇自己要的音響系統!

關於售後服務等維修保固

是幾位朋友一起合作,因此不用擔心付定金後,或是出問題後,找不到人來服務。

至於保固服務,在正當使用的情況下,一年內保固免費,一年後是零件與師傅的維修成本

相關的討論與訊息Blog